全文檢索 訂閱電子報 訂閱 取消
             
 
 
捐血名人堂
 
吳吉助 (1256單位)
分離術捐血 (1255單位)
全血捐血 (1單位)
 
 
 
「捐血讓我看起來更年輕!」 熱血校長吳吉助用捐血保健康
 

採訪撰文/張郁梵

兩百多名新北市瑞芳國中的畢業生在師長的帶領下,氣喘吁吁地登上海拔588公尺的基隆山,並從校長手中接下畢業證書,正式告別國中的稚氣輕狂,準備迎向人生下一個里程碑,另類的畢業典禮至今仍為參與過的校友及家長們津津樂道,而提出「登山領證書」這項創意構想的人,正是當時的校長、捐血人吳吉助。

基隆山是九份最具代表性的地標,想要從山腳下成功攻頂,除了得具備充沛的體力及腳力,還必須仰賴堅強的意志力。為了讓畢業學生能體驗不同的人生經歷,畢業典禮隔日上午,吳吉助跟畢業班導師會帶著畢業證書在山頂上等待,「登頂代表的是某種成功,希望藉由這項活動,可以讓每一位通過考驗的畢業生都能有種『我畢業了,我也有能力可以登上山頂』的成就感!」對吳吉助來說,「登山領證書」不僅是校方為畢業生特別舉行的「成年禮」,也是師長對學生最誠摯的祝福!

雖然攻頂很累人,但挑戰成功的畢業生都認為很值得,不少原以為自己無法登頂的畢業生都在同儕的鼓勵下順利完成挑戰。「我也不勉強大家,畢業生可以自由參加,不過,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都會選擇接受挑戰,後來校方甚至還租公車載大家到登山口,所以那兩年也是我拿著畢業證書跟畢業生單獨合影最多的時候!」回想起那段在山頂上頒發畢業證書的時光,吳吉助難掩興奮之情。

原來我也可以捐血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做不到,其實都是自己的想像,就像三十歲以前,我從沒想過有一天能夠挽起袖子捐出我的熱血!」吳吉助回憶,高三時,某天坐公車回家的路上,突然感覺一陣頭暈目眩,只好趕緊下車,靠在站牌邊嘔吐,被家人送到急診,在醫院住了七天。由於當時他一坐起來就有嚴重頭暈目眩的情形,醫生因此判斷患有「嚴重貧血」,找來兩位彪形大漢輸血到他身上;直到後來換了家熟識診所,確診是因升學壓力太大導致「精神官能症」以後,才停止再輸血。

「從那時起,我就一直以為是自己不夠健康、身體不夠強壯,所以從來不敢有捐血的念頭。」直到民國82年3月,吳吉助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走進板橋捐血站,完成了這輩子第一次捐血以後,才開始成為定期的捐血人。慢慢地從捐250 C.C.增加到500C.C.,後來每隔三個月就會踏進捐血站。在穩定捐血六年後,恰巧站裡有醫師服務,吳吉助便在醫師的建議下改捐分離術血小板,開始了另一段熱血行跡。

「很多沒捐過血的人都會很害怕,但我現在反而像是成癮一樣,兩個禮拜不到,總會心裡癢癢,覺得該去『坐上沙發看電視』了!」吳吉助笑說,自己其實是個會暈針的人,在還沒接行政工作以前,曾送一名受傷學生就醫,「當時我光是站在旁邊看醫師打麻藥、縫合傷口,就覺得頭很暈,趕緊走出診間躺在走廊椅子上休息。」沒想到後來自己不僅捐血成癮,對扎針處之泰然,甚至學校要實施疫苗接種時,吳吉助也會帶頭打給學生看,並在打完後跟學生說:「這比被蚊子叮還沒感覺!」

後來,吳吉助兼任學校學務主任的工作,也不忘利用學校辦理家長日及校慶的時機,主動聯繫台北捐血中心,請求派捐血車到學校,並鼓勵當時的校長捐血,校長知道吳吉助一直有在定期捐血,也義不容辭地上車獻出她的捐血初體驗。

雖然身處在國中校園,能夠幫忙的血量不多,但初次請求調派捐血車也募集到了七十多袋熱血,「第二次則是在校慶日當天,只募到五十袋,心裡就覺得對捐血中心的人很不好意思,離開學務處以後就沒再辦過了。」儘管經驗不足,成效有限,但能夠藉由辦理活動之便協助公益,吳吉助已經很滿足!

民國93年8月,吳吉助被遴選到瑞芳國中服務,雖然離開板橋,但他依舊沒有放下熱愛捐血的習慣,在發現基隆也有捐血站可以捐血小板後,每隔兩個禮拜,吳吉助都會向學校請半天假,騎機車或腳踏車前往位於基隆女中旁的基隆捐血站,也因此認識了站裡的幾位護理人員,結交另一段長達六年的異地善緣。

捐血站牽起師生情

捐血至今剛好滿三十年,吳吉助累積捐血次數已經超過一千兩百餘次,對他來說,捐血一袋,除了能救人一命,還有另外一種效益—可以透過每次捐血後的血液檢查,確認自己身體是否健康,「尤其每次看到檢驗報告,都說明血液是健康的,我的身體也是健康的,那種『滿足』更是無法言喻。」

從事教育工作數十載,吳吉助教過的學生不計其數,也因爲「捐血」串連出一段過往的師生情誼。原來二十多年前,剛開始接觸分離術捐血不久,吳吉助就在捐血站碰到學生主動來「相認」,「她來幫我上針的時候,問我是不是某校的老師,然後說『我是你的學生』;還有另外一個學生是在捐血中心做醫檢師,也有過來跟我打招呼。」

離開校園多年後在捐血站重逢,吳吉助經常會和學生一起話當年,偶爾也會聊聊同學們的近況,並在過程中意外發現,過去安靜、乖巧的學生,原來竟是整間捐血室最活潑的人,捐血站的夥伴也因此跟著改叫他「老師」,讓吳吉助多了一份親切感。

以往吳吉助經常在課堂上分享捐血的好處,鼓勵學生在滿17歲那天,透過捐血當作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沒想到後來竟會真的在捐血站碰到學生來這邊捐血!」師生兩人坐在沙發上一邊捐血、一邊聊著彼此生活,讓吳吉助更加堅信「教育是有意義、能夠廣結善緣的工作」。從此,除了習慣之外,更加強了他必須定期去捐血小板的念頭,不只要救人,更是要去享受那份師生緣份的溫馨。

全家都是熱血夥伴

走進板橋捐血站,不難看見捐血人和工作人員相談甚歡的場景,「在這裡,大家可以很和善地聊天、分享生活瑣事,就像朋友一樣。」吳吉助很喜歡這種輕鬆自在的氛圍,因此經常鼓勵家人和同事一起來捐血。太太在他的熱情邀約下,努力保持健康,也持續捐全血到現在,累積捐血次數達百餘次;兒子、女兒也都在滿17歲生日當天用捐血來慶生。

「我跟孩子提議,可以去捐血作為生日紀念,他們也覺得很棒!我記得兒子第一次捐250 C.C.,第二次捐500C.C.,第三次就直接跳血小板,而且他都一次捐兩個單位,比我還多!」談到兒女的捐血因緣,吳吉助語氣裡滿是驕傲,「可惜三年前兒子去美國讀書,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就沒辦法捐了!」

女兒雖然沒有像哥哥那麼勤勞參與捐血活動,但內心也有一股「熱血魂」,只要新聞報導傳出缺血,她就會抽空跑去捐血站報到,「像前陣子捐血站打給她說缺血,她接到電話,當下就去捐了!」

去年吳吉助的兒子回台灣省親一個月,仍不忘把握機會捐血,談到這裡,吳吉助指了指一旁忙碌的護理人員,「我兒子第一次捐血也是她服務的!」看來二十幾年的交情,果然不是白費的!

用「捐血」證明健康

事實上,想要成為定期挽袖的捐血人並不容易,必須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和身體素質。由於吳吉助曾因白血球過低而被打槍,所以現在他都會利用捐血日上午的時間,先到住家社區慢跑4公里,下午再來捐血;同時,他也為自己設定「每個月跑步或爬山加起來要150公里,還要騎腳踏車300公里」的目標,維持身體健康。

四年半前退休後,吳吉助開始愛上爬山,時常帶著印有「捐血救人」字樣或血液基金會logo的帽子,有時在山上也會碰到熱情的山友主動攀談詢問,閒聊之餘才發現「其實很多捐血人也會去爬山,大家就會聊一下,有共同話題,感覺就會很親切。」

許多素未謀面的山友得知吳吉助已年過六十,都會忍不住驚訝嘆道:「怎麼可能?你看起來明明五十出頭!」讓吳吉助開心直呼,這種「心裡暗爽」的心情是沒辦法用筆墨形容的。

不過,「退休」相對地也代表可以捐血的時間不多了,「有時真的會很懊惱太晚才知道要捐血」,吳吉助因此期許自己,在還可以捐血的有生之年繼續保健,「至少要努力活到70歲,捐到不能再捐為止!」

「我捐血,我健康;但我不驕傲,我會繼續努力!」吳吉助用行動證明,捐血不但無礙於健康,甚至還能讓人神清氣爽,看起來更年輕;期望透過分享自身經驗,可以勉勵更多還未嘗試過捐血的人踴躍捐血,幫助更多人!
 
50年次的吳吉助挽袖至今三十年,對他來說,每次捐血都有所收穫,不僅內心會有一股助人為樂的喜悅之情,還可以透過「捐血」證明身體健康。(攝影/張郁梵)
 
吳吉助退休後開始愛上爬山,並為自己設定「每個月跑步或爬山加起來要150公里,還要騎腳踏車300公里」的目標,經常和太太(右)走遍小百岳。(照片提供/吳吉助)
 
吳吉助的太太受到丈夫影響,也是定期捐血的捐血人,一雙兒女也都在滿17歲生日當天捐血留念,全家都用「捐血」證明健康。(照片提供/吳吉助)
 
 
 
建檔單位:中華捐血運動協會建檔者:鄭光惠最後更新日期:2024/01/31 14:39:33
上架日期與時間:2019/04/08 00:00:00
 
行動條碼:
瀏覽人次:468
 
 
 
 
行動條碼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