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惠民院長愛捐血,離島之愛不止息
撰文/杜文靖
 
靈醫會愛的種子 老人和社區關懷的好鄰居
 
  1953年天主教靈醫會羅德信神父,從義大利遠渡重洋來到貧瘠的澎湖傳道。目睹當地居民有病無醫師可看的窘境,秉持著服務病患的理念和博愛精神,到處奔走募款,在澎湖成立了「瑪利診所」;到了1957年時,將診所擴建,於澎湖成立第一家教會醫院。羅神父不僅在澎湖行醫及宣教,更在當地造橋舖路、修建碼頭、開鑿水井,甚至以工代賑,鼓勵居民自助助人,協力完成了36戶的水泥式住宅,命名為惠民新村,其後又再開發了惠民二村;他帶著許多會士,如王理智神父,是外科醫師、何義士修士,是內科醫師、馬仁光修士,是內科醫師、梅崇德神父,是藥師,以及呂若瑟神父、呂道南神父、李智神父、達神家神父、潘志仁神父、謝樂廷神父、鮑智修士、韓國乾修士、白寶珠姑娘等等,他們對澎湖的建設以及對民眾的關懷都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足跡,給澎湖居民帶來莫大的幫助和感念。


惠民醫院的前身瑪利診所。(照片提供/靈醫會)
 
「那裡風很大,沙很多,但也充滿了希望。」-羅德信神父
 
  澎湖島嶼如繁星,各類資源缺乏,更遑論醫療;靈醫會修士們不定期到烏崁、沙港、講美、西嶼等小島做醫療服務,並且針對貧窮島民,收取相對低廉的醫藥費,或者不收,儼然成為島民身心靈健康的依靠;除了提供醫療服務,靈醫會也會協助島民建設地方,例如修築防波堤、道路等等,都由教會募款來改善島民的生活環境。惠民醫院陸續在偏鄉成立醫療站,惠民醫院與教會成為陪伴島民的好鄰居,也是一處重要的寄託。

位於馬公市樹德路的惠民醫院,照看著澎湖居民一甲子。(杜文靖攝)

惠民醫院大廳,不忘靈醫會會祖聖嘉民最初的使命,以及一旁的何義士院長銅像。(杜文靖攝)
 
  澎湖有兩大醫院-部立澎湖醫院及三總澎湖分院負責澎湖地區大部份科別的患者,公立醫院資源算是比較充裕,醫師的派遣也在制度規劃之下,且科別齊全,當然也包括會輸用到血液的各種內外科治療;所以惠民醫院不需要再去做同樣的服務,依當地的需求,漸漸轉型成在地居民慢性疾病、復健的照護,以及護理之家的經營,現更發展兒童早療方面的療程,以不同於大型醫院的醫療服務,把資源留給需要照護的老、殘、童等方面。
 
  惠民醫院如今已創立超過一甲子,現正因為建物已老舊,考慮到安全性以及空間不足等問題,正籌備遷建作業,需要各方幫助;澎湖縣政府除了感謝惠民醫院的在地奉獻外,也肯定其長期在澎湖,服務弱勢族群的貢獻。未來也希望能雙方一起合作,對於老人養護、失能照顧、復健、長照、住宿等照護工作上做更長足的改善,守護澎湖鄉親的健康。
 
 
大鬍子醫師何義士 捐血獻愛永流傳
 
  22歲的何義士修士,離開了故鄉羅馬,秉持「愛人生命,救人靈魂」的教會使命感召,展開海外行醫的旅程,到了中國雲南,全力照護痲瘋病患,反被羅織間諜之誣告而入獄,後被驅逐出境;他回義大利繼續習醫,爾後來到了台灣。
 
  初到台灣,停留在同樣是靈醫會在羅東所建立的羅東聖母醫院,何修士就是騎著腳踏車,到更偏避的部落,去為貧窮的民眾診治,甚至照顧肺結核病人。1958年到了澎湖甫擴建完成的惠民醫院,看到澎湖逐漸老化的人口,交通不便利、氣候無常、醫療資源匱乏的狀況,一待便是42年,他在1984年接任惠民醫院院長,直到1999年在澎湖驟然離世。越是惡劣的環境,越讓何修士堅定信念,他與澎湖當地居民的關係密切,是澎湖人口中的「大鬍子醫師」。

左圖:何義士修士巡診,於醫療車上診治病人。右圖:何義士修士到病人家中為病人診治。(照片提供/靈醫會)
 
  大鬍子醫師除了在惠民醫院看診外,更在門診之外的時間,喜歡迎著海風,騎著腳踏車,穿梭在澎湖的大街小巷之中,更遠也會騎到白沙,為民眾巡診;晚上都在醫院值班,澎湖民眾再晚都能找到何修士,他也永遠以慈靄的笑容面對病患。
 
  在無償捐血意識尚未開放普及的年代,何修士深知血液對醫療系統的重要,便身體力行捐血,一生捐血三萬七千多毫升,不僅獲得績優捐血人表揚,也擔任中華捐血運動協會多屆理事,對推動捐血不遺餘力,許多教會修士也加入捐血的行列。曾聽捐血中心資深護理同仁提及,何義士修士曾有次捐血時,手臂扎針不順利,何修士說,「手不好扎,妳扎我的腳吧!」護理人員都為之感動。據說若在醫院,遇有病患無力負擔輸血費用的,或是遇有急症需要血液的狀況,何修士都義不容辭捐出自己的血液,堪稱活動血庫。何修士極其節儉,路上看到鐵釘都會撿起來備用;受到績優捐血人表揚時,也沒有一套適當的衣服能穿上台,還是友人代為購置西裝。

何義士修士是澎湖人口中的大鬍子醫師,也是捐血中心護理人員所稱的捐血修士,熱衷捐血不間斷,總共捐了37,000多C.C.,救人無數;並曾擔任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的
瀏覽人數:1758
最新異動時間:2019/09/30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