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另類的「白衣天使」,謝家益把捐血帶入課堂內!
採訪撰文/張郁梵
 
       「我們常說醫護人員是白衣天使,我覺得老師也可以說是另類的白衣天使,一種拿著白色粉筆,引導孩子往正向發展的『白衣天使』!」在國小任教二十幾年,現任臺北市內湖區西湖國民小學學務主任的捐血人謝家益,為教育工作下如此註解。
 
       在升學主義掛帥的社會風氣下,學生從小就被教育必須努力考上好學校,前途才會一片光明,彷彿只有走到升學的盡頭才代表人生勝利。然而,謝家益小時候家境並不寬裕,父母沒有多餘的錢可以提供孩子上補習班,好在當年就讀西湖國中的班導師無條件提供住家作為課後輔導的場所,並讓班上幾個學習態度良好、但家裡較無餘裕的學生,每天放學以後到他家補習。
 
       謝家益回憶,導師是數學系畢業的,所以同學到他家課後輔導最主要都是在補數學,而且「老師幫我們補習都沒有收錢,那時候就覺得可以像他這樣幫助一些弱勢家庭的學生很棒,感覺我也可以試試看這條路。」由於求學時期曾經受過老師協助,謝家益從國中開始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學校老師。
 
我要當老師!
 
       謝家益出生於民國66年,在他成長的那個年代,臺灣的師資都是由各師範院校負責培養,其中又分為以培育國小老師和幼教老師為主的師範學院(現為教育大學),以及培育中學老師的師範大學,不論哪間學校,早期所有師範生都是公費,謝家益就讀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時,是公、自費生各半,當時謝家益是公費生,畢業後由政府分發到臺北市小學任教。
 
       對謝家益而言,老師不僅是帶領學生領略新知的引路人,更握有能力去改變一個生命,最重要的是「可以用公費唸書,幫家裡減輕壓力,又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教導小朋友,是很有意義的一份工作!」
 
       謝家益如願考進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現為臺北市立大學),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內湖人,他很幸運地在畢業後被分發到老家附近的臺北市內湖區麗山國民小學。然而,萬事起頭難,謝家益剛邁入教學崗位,就碰到因為學生不服管教而情緒失控的情況。
 
       「我曾經連人帶桌子,把學生拉出教室外……」謝家益回想,當時班上有一位比較叛逆的孩子不停干擾課堂秩序,而且講都講不聽,「我當下有點情緒失控,但其實拉出去的當下,我就後悔了!」畢竟自己在無形當中已經給學生做了一個很不好的示範。
 
       深知「老師是教學生做人和學知識、練本領的引航者」,謝家益在事發後不斷自我反省,思考更好的解決方法,期許自己未來再碰到調皮搗蛋、管不住的學生時,可以引導對方培養自我約束的能力,讓叛逆的孩子也能學會遵守紀律。
 
       臺北市內湖區麗山國民小學桌球隊是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發展桌球運動教育的重點學校,由於大學時曾是桌球隊員,謝家益在臺北市內湖區麗山國民小學任教時,曾經擔任校內桌球隊的陪練員。某天他突然想到,高年級的學生對於籃球、樂樂棒或是游泳都很有興趣,「或許可以透過體育作為引導的媒介!」因此,只要課堂進度趕得上,他就會抽出一堂課的時間,帶班上同學去打球。
 
       國小五、六年級的小男生容易叛逆,不過只要老師球打得很好,他們就會很信服,所以謝家益經常會跟學生一起打籃球,「他們會覺得,導師除了課業的要求以外,也可以跟他們一起打球,他們就會把你當朋友,也比較容易聽得進你說的話。」謝家益舉例,對於想法比較多元、不喜歡唸書的同學,他會在打球的時候抓準時機提醒對方:「如果你想要當國手,除了苦練球技,基本知識也要會,不然不可能會打得好!」間接去引導他們要專注課業,否則「直接叫學生用功唸書,他們反而會覺得老師又在說教了!」
 
與作者有約,打開師生溝通大門
 
       「假如在課堂上,老師純粹只是管教,師生關係就容易緊張;反之,若師生發生衝突時,會因為平時奠定的信賴關係,而比較容易處理。」謝家益分享,曾有一名男學生喜歡在上課的時候講話,干擾其他同學學習,透過跟導師溝通,瞭解了這名孩子的喜好後,謝家益都會請對方利用午休時間來協助整理教具,並在結束後邀請他一起玩一對一籃球鬥牛賽,慢慢地循序漸進,最後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卸下這名孩子的心房,願意接納老師給的指引跟規劃。
 
       看著原本調皮叛逆的學生從被動到願意主動學習,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很大的鼓舞!謝家益笑說:「我們常說教學相長,其實真的是這樣,我在教他們的時候,無形當中我也在成長,因為孩子給的回饋可能遠遠超出你原本的想像!」
 
       除了課業上的指導外,謝家益也很鼓勵班上孩子多元學習,尤其重視學生培養「閱讀素養」的能力。不過,對於「數位原住民」的小孩來說,使用手機和電腦早已是家常便飯,而且普遍不愛看書,於是謝家益做班級導師的時候,不只利用晨間時光與孩子共讀好書,還會邀請作者到班上,讓小朋友「與作者有約」。
 
       「第一次是在共讀《麵條西施》的時候,邀請了作者李光福老師,那一屆就只有我們班這麼做,所以小朋友都覺得蠻酷的,其他班的小朋友也都很羨慕!」謝家益強調,「與作者有約」除了可以讓孩子與作者互動學習,結束後還可以請作者簽名、和對方合照,所以學生都很興奮,反應也很熱烈,於是後來在共讀《真相拼圖》這本書時,他也如法炮製,再一次邀請作者陳肇宜老師到教室進行「與作者有約」。
 
       老師總是在不斷嘗試、調整與累積經驗中,豐富管教專業,對謝家益來說,可以透過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是一種追求自我實現的方式,當老師是這樣,「捐血」更是如此!
 
捐血也能機會教育
 
       謝家益最早捐血是在當兵的時候,當時他在臺南官田新兵訓練,有捐血車來到營區,「因為從來沒有捐過血,很好奇捐血車上長什麼樣子,就上去捐了!」後來新訓結束後,謝家益下部隊到基隆和平島,也不忘定期捐血,並利用休息時間,從和平島慢跑至基隆捐血站,捐完後再跑步回營區。
 
       「那時候就是一股腦覺得說,在經濟上,我可能沒辦法透過捐大筆的錢來回饋社會,可是捐血這件事情是我可以去做的,不用付錢,只要保持身體健康,我就可以做這件我認為對別人跟自己都很有意義的事情!」抱著這股熱忱和衝勁,謝家益退伍後,定期都會前往市府捐血室,並在捐了十二次全血後,開始嘗試分離術捐血,「早期捐血小板,左、右兩隻手都要插針,算一算,從第一次捐血到現在,也過了二十年了!」
 
       分離術捐血必須事前預約,但在學校工作請假不易,在不影響家庭的情況下,謝家益總是利用禮拜六的時間捐血,假如原本常去的市府捐血室預約不到,他就會打電話詢問其他捐血站,再遠都會想辦法抵達,希望能盡量維持兩週一次的捐血習慣,也因此,長春、關渡、汐止都有他捐血的足跡,甚至連到花蓮旅遊,謝家益也不忘到捐血站報到!
 
       「剛好定期捐血的日子要帶老婆和小孩去花蓮玩,就想說可以趁機讓我兒子認識捐血,知道捐血儀器長什麼樣子。」謝家益認為,「帶孩子一起去捐血」不僅是機會教育,也是一種潛移默化,所以除了到花蓮旅遊以外,大年初一全家到關渡宮走春祈福時,他也會「順便」去捐血,而且一定要「讓兒子看我捐血!」
 
讓捐血觀念往下扎根
 
       在學校教健康教育的時候,謝家益也不吝於在課堂上談捐血的好處,「我會告訴學生為什麼我會去捐血,讓他們知道這也是一種自我督促、照顧健康的方式,同時又可以幫助別人。」偶爾謝家益也會秀出手臂,讓學生看看針孔扎出的疤痕,並分享自己捐血的照片,希望透過分享自身經驗和捐血過程,可以把捐血的觀念埋進學生心中。
 
       儘管台灣人捐血的比例在全球名列前茅,但謝家益認為,隨著資深捐血人因為年紀或健康等因素漸漸淡出,未來會需要更多生力軍加入捐血行列,「現在的規定是滿17歲才能捐,所以捐血車會進入高中校園募血,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把這個觀念往下扎根,像國小教育就是一個我覺得可以做的事。」
 
       為了落實把捐血觀念帶入國小校園中的理念,謝家益在臺北市內湖區文湖國民小學擔任教務主任的時候,曾利用帶領校內讀報小達人到關渡大愛電視台進行校外參訪的機會,將「台北捐血中心」排進行程內,「原以為小朋友對捐血可能比較沒有興趣,沒想到學生反應超出預期的好!尤其當他們看到血小板原來是黃色,而不是紅色的時候,都覺得很新奇!」
 
       對謝家益來說,「捐血一袋,救人一命」不只是口號,更是生命教育的延續,而透過校外參訪,則有機會可以讓學生知道,那些在捐血中心工作的人是如何延續「捐血救人」的志業,同時也可以讓他們知道——如果想要幫助別人,「捐血」也不失為一種選擇,「這是一種生命教育!我覺得蠻有意涵的!而且假如小朋友回家後有跟家人分享,對於父母也是一種影響,也許有機會可以讓本來沒有捐過血的家長願意嘗試踏出那一步。」
 
       謝家益也很感謝台北捐血中心的細心導覽,不僅帶學生看捐血中心歷年的紀念品、了解血液從捐血、檢驗到配送整個製作流程,甚至透過話劇的方式介紹白血球、紅血球和血小板等血液組成成分,「參訪的過程中,捐血中心的工作人員都很用心地解說,很慶幸有安排這個行程,對我也是增長見聞!」謝家益笑著說道。
 
把握每次捐血的因緣
 
       「已經習慣的事情,如果沒有持續去做,就會有點心神不定,人家說捐血會很快樂,真的是這樣子!」謝家益提到,每次捐完血都會感覺心情愉悅,「有一種我今天完成了一件『我想做的事情』的成就感,所以當我沒辦法做到的時候,反而會很失落。」
 
       從24歲捐血至今,謝家益累積捐血次數已達1,328次,期間他曾因罹患帶狀皰疹服用抗病毒藥物,不得不中斷捐血兩個半月,也曾在捐血前的檢測時,被護理師告知白血球過高無法捐,每一次的「不得已」都讓他更加珍惜可以捐血的時光。
 
       由於父親曾因肝指數飆高住院治療,謝家益在醫院陪伴時,親眼看見醫護人員替父親輸入血漿,內心不禁深深感動,「假如沒有捐血人,今天這些生病的人就沒有血液可以用了!而且我跟我爸血型不同,我的血也沒辦法給他,那時候就會更強烈的感受到『捐血真的可以救人』!」謝家益也希望,透過分享這段陪伴生病老父親的經歷,可以鼓勵更多人慷慨挽袖,畢竟「說白一點,也許哪天我們會需要用到別人的血也說不定!」
最後,「以堅持的心,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用實際行動,完成每次助人益己的捐血」,是謝家益想與大家一起努力的善事。
 
儘管在學校工作很忙碌,但謝家益仍盡力維持固定捐血的習慣,就連到花蓮旅遊、大年初一走春拜年,他也不忘把握因緣機會教育。(攝影/張郁梵)
   
除了在課堂上和學生分享捐血的好處,謝家益也將台北捐血中心納入校外參訪的行程內,希望可以把捐血的觀念往下扎根。(照片提供/謝家益)
 
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幾年,謝家益不斷嘗試突破,發揮創意跟學生互動。(照片提供/謝家益)
 
對謝家益而言,捐血是一種督促自我健康管理的方式,也是回饋社會、愛家人的好方法,因為「沒有人可以很肯定地說自己或家人永遠不會需要輸血!」(照片提供/謝家益)
 
瀏覽人數:1341
最新異動時間:2022/11/29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