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于美蘭 真誠面對漫漫抗癌路
採訪撰文/黃怡君
照片提供/于美蘭、台灣血液基金會
 
  「給妳看以前的我,皮膚很白齁!」于美蘭秀出手機裡存放的相片,相片中的她在昆明大理穿著苗族服拍攝,臉頰圓潤,擁有阿美族與生俱來白皙的膚色,那是她未生病前拍的,很難連結現在的黝黑模樣,但有一共通點是爽朗甜美的笑容依舊沒變。
 
  美蘭是乳癌患者,抗癌資歷十年,慈濟護專畢業,曾任花蓮捐血中心護理師、企劃人員,現為花蓮捐血站行政人員,她的漫漫抗癌路,就從38歲那一年開始………
 
  民國99年3月底至4月間,發現乳頭往下凹,心裡隱約感到不對勁,但沒正視、沒作檢查。6月,拖了兩個多月後到門諾醫院檢查,癌細胞已有轉移,安排隔週開刀切除。
 
  99年7月起,遠赴台北於和信醫院作後續治療,3週一次化療及1週五天放療療程,總共進行 8次化療及25次放療,日後定期追蹤,治療期間台北花蓮兩地奔波。
 
  103年,因左大腿疼痛作檢查,發現癌症復發,轉移到骨頭(左大腿骨、胸椎、腰椎)和肝臟,遭侵蝕的左大腿可開刀處理,胸椎及腰椎做放療,肝臟無法換肝,考量術後照顧問題,選擇回到門諾醫院手術及治療。
 
  得知癌症復發時,她問醫生「還有幾年可活?」,醫生問「要聽實話嗎?」她說「好知道未來如何安排」,醫生給的答案是「兩年」。
 
  107年7月,發現肝臟異常的變大,於是入院檢查。9月,開始進行肝動脈灌注化療(HAIC),在左大腿處開一個小孔將導管放入,達到最靠近肝癌腫瘤的肝動脈分支,以此裝置將抗癌藥物注入將腫瘤毒殺。療程(三週為一個療程)安排是第一週注射5天休2天、第二週注射5天、第三週休息,共持續一年多。
    
  治療期間,于美蘭剛開始讓家人陪伴,已獨立慣的她不忍家人辛勞,想自己開車來回,後來經醫生叮囑注射完有副作用勿開車,有人陪同較安全,這才作罷。需住院時,盡量選擇入住單人房,太悶了難過就聽音樂,要不然就大哭,或換下病服穿戴整齊,推著點滴架下樓曬太陽。
    
  108年底,HAIC治療無效,化療結果血球也遭破壞,血色素有時降到只有6 gm/dl左右,血小板也大幅下降至10萬/mm3以下,本來就不易入眠的人,進行癌症治療後更難入睡,再加上疼痛、嘔吐、腹瀉等後遺症,咬著牙撐過去。
 
  109年1月,自費口服標靶藥治療,一天4顆藥9千元。試了半年,無效;6月,再回頭試HAIC,但換不同的藥物成分,並加了微量小紅苺(由人工血管注入),但治療4、5個月未見太大成效;12月,再換回口服標靶藥,先用健保給付的藥,但成效不佳,等醫院申請新藥。
 
  110年2月,新藥終於申請下來,一天2顆6100元,自費,持續服用中。
 
  
未生病前的美蘭帶有阿美族天生白皙的皮膚,雖然因換藥造成膚色變黑,甜美的笑容仍是辨識招牌。
 
家人是支撐抗癌的動力
  自從父親在85年因肺癌過世後,雖然有二個姐姐和弟弟,然姐姐們已出嫁,弟弟到他縣市工作、生活,單身的她一直與母親同住,自然而然成為家裡的主要支持者,負責料理家中大小事,有著巨蟹座愛家的特性,又有A型人格很會忍耐的特質,甘於為家人盡心盡力。雖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這本經卻是支撐她捱過病痛的心靈資糧,母親前陣子有老人憂鬱的症狀,平日仍要上班的她無法貼身照顧,便請居家照護一週三天協助陪伴,分擔一點主要照顧者的辛勞,在家人的關愛照顧下母親的病情漸有起色,她也暫時鬆了一口氣,「坦白說,母親是幫助我面對漫長的抗癌時期最大的動力!如果只有自己一人,未必會撐到現在。」
 
  「我把癌症當作慢性病一樣,就慢慢地治,相信醫生的治療計畫,同時等待更有效的藥出現。」從只能活兩年到現在已經超過兩倍,美蘭已經很能掌握如何與身上的癌病共處,漫漫抗癌路,愈漫長也代表生命愈延長,還有許多有意義的事要做,例如勸募捐血的工作不能停止。
 
  上帝讓美蘭從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中體會「施與受」,是護士也是病人,是捐血、募血者,也是受血人,深知在急需時的迫切性,缺血時期每到需要輸血的時候,她總請醫生幫忙延後輸血的時間,把機會讓給最需要輸血的人,她沒那麼緊急可以再等;在一月初血液基金會召開的記者會上,她大方出席並現身說法,毫不在意因為換藥而致變黑的膚色出現在電視上,自信地、流利地說出心聲,請大家多去捐血幫助和她一樣或比她更需要輸血的朋友。
 
  
110年捐血月記者會上,于美蘭大方分享抗癌經驗,也鼓勵民眾捐血,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身邊好友都誇讚她堅強、勇敢,于美蘭不諱言這十年來當然會覺得疲憊,去年(109年)6月她在臉書寫下一段彷似發表抗癌宣言
瀏覽人數:4596
最新異動時間:2021/03/25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