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捐血運動挽袖先鋒—劉同山
圖、文/林伯憲
 
  劉同山先生,39年次,於民國109年屆滿70歲,捐血年資44年,至屆齡為止共捐全血160次,分離術1,194次,總共1,354次,已名列中華捐血運動協會捐血名人堂榜上。
 
  民國65年就開始捐血的劉同山先生,是台灣捐血運動先河中的一員,在早期的捐血表揚會場上,總有其身影。
 
  作為捐血運動的先鋒,劉同山先生對於三會(註)的成長歷程多有貢獻,加上其支持捐血運動的精神,實不應抹滅。
 
劉同山捐血40餘年,見證了台灣捐血運動的推展。
 
投入捐血運動 自己捐血 廣辦捐血活動
  劉同山回憶說,他人生的第一次捐血是在台北市潮州街的捐血室捐出的,當時因為捐血事業機構剛剛起步,捐血地點很少,捐血機構成立的第一個據點是在重慶南路,第二個就是潮州街,後來才陸續在長庚醫院、南海路……等地設立據點。
 
  他說,當時的捐血地點設備都很簡陋,募血相當不容易,有鑑於此,便利用職務之便,在他工作地點號召、籌劃及舉辦捐血活動。
 
  63年劉同山退伍之後即進入松山機場的交通部台北航空貨運站服務,因為松山機場是當時國內最大吞吐量的機場,擁有許多航空相關單位,他不但利用空閒之餘聯絡、協調捐血活動細節,還親自繪製宣導海報張貼及宣傳,為當時的捐血運動貢獻一份心力,並努力推展「捐血救人,無損己身」的風氣。
 
  劉同山回憶說,最早期的捐血就只有250 C.C.這個選項,二個月之後就可以再捐,有次是因為被告知有500C.C.這個選項可以捐,他才知道捐血方式有了不一樣的選項。
 
  在早年捐血車還不普及的年代,舉辦捐血活動是非常克難的,工作人員必須以「擺場地」做為採血的臨時工作場所,依照臨場狀況,以桌子充當捐血床,以市場的磅秤稱重來做為量測血量的依據,餅乾、飲料、紀念品搬上搬下,把每一場捐血活動都當作一場戰役來打,就是為了「救死扶傷」這個信念。
 
戰鬥機理論—保持身體健康 如同保養戰鬥機一樣
  正因為這樣的堅持且固定時間持續地捐血,劉同山就成為捐血績優表揚大會的常客,根據筆者在中華捐血運動協會找到的「捐血簡訊」(熱血雜誌的前身)第一期報導中,劉同山就是當年獲得「金牌獎」的九人之一。
 
民國67年捐血簡訊第一期。(資料來源:中華捐血運動協會捐血史料資料庫)
 
  劉同山說,第一次去捐血是因為父親胃出血住院用血,他本於回饋的心,也感念有健康的身體,更應該把自己的血液捐獻出來,拯救需要用血的人。就這麼一路捐下來,直到89年他捐全血達到160次時,工作人員詢問他,是否要試試捐分離術血小板?在他答應可以嘗試捐分離術血小板之後,又因為血液基金會研究所需,他被賦予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捐完分離術血小板之後,要每天回捐血中心採血檢查,查看血小板的恢復情形,直到血小板恢復到個人正常狀況為止,如此經過一段時間。
 
  劉同山在軍中的專長就是修戰鬥機(F86軍刀機),F86軍刀機曾經是中華民國國軍捍衛台海空中主力,所以他深覺維修戰鬥機就像保持身體健康一樣,他維修、保養良好的戰鬥機用以保衛國人,也以相同的信念努力維持身體健康,才能定期持續捐血拯救病人。他也說:「戰鬥機跟人的身體原理是一樣的,發動機就是心臟,飛機所有的管線就是血管,管線中流通的就是血液,有異物就會堵塞,就必須清除、排除。保持身體健康也是同樣的道理,只要能夠把身體當作飛機一樣的保養,就可以長長久久。」
 
  他從來是不菸、不酒,血小板的量都高於30萬,恢復也快,大約3天的時間,捐出的血小板量身體就會自動補充回來,所以他一直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況,如同他當初從捐全血250 C.C.轉捐500C.C.的時候,周遭有人擔心捐500C.C.會不會太多時,他都覺得沒有太大差別。
 
劉同山(右三),民國106年參加二八牧雲齋舉辦捐血活動,第1352次捐血。
由右至左為蔡鐵橋(852)、鄭勳章(1538)、劉同山(1352)、王秋瓊(1828)、筆者(1834),括號為當時個人捐血次數。
 
全國好事代表 首位百次捐血人
  民國70年,劉同山先生以全國最高次數捐血人的名義,獲得台北捐血中心提名全國好人好事代表,以「捐血救
瀏覽人數:5634
最新異動時間:2021/03/11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