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平凡生活中的無名英雄-陳志明
撰文/蘇宇翎
照片/陳志明提供
 
  在熱血電影《KANO》中,有一群純粹為了棒球而努力的學生選手們,從默默無名到最後遠赴日本甲子園出賽,雖然最後的成績並非冠軍,但這樣的努力肯定影響了他們、間接地改變人生,當然也打動螢幕前的觀眾。令人深受感動的關鍵,不只來自於遇到困難沒有放棄的堅持,更多的是他們本來都只是一介平凡學生,卻因為努力、因為執著、因為不放棄,讓平凡人也能是英雄的故事,成為最好的印證。
 
  《KANO》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嘉義農林學校,這學校後來改為嘉義農業專科學校,也就是現在的嘉義大學。像這樣平凡的故事不僅發生在棒球上,其實捐血也是;就讀嘉義農專的陳志明第一次捐血是在民國67年左右,或許他沒有《KANO》中那麼的熱血,但是對於捐血這件事,他可是從學生時期、當兵、出社會到退休後,都是這麼堅持捐下去,直至現在已經57歲了,他仍然保持著捐血的好習慣。

108年9月3日陳志明先生捐出第339次血。
 
 
平凡生活中不凡的堅持:
捐就對了!
 
  他說首次捐血莫約17歲年紀,每年台南的捐血車會固定到學校三次,他都會把握捐血車到學校時去捐血。問起學生捐血有沒有特別的福利,陳志明思索了一下說:「也沒有耶!就只是去捐血的那一個小時可以請公假。」完全可以發現他不是為了放假偷閒去捐血,只是因為想捐就捐了。
 
  「以前不是你想捐就可以捐,像我是嘉義人,但嘉義當時根本沒捐血站。」陳志明回憶起當時的情境說,嘉義的第一個捐血站應該是中正路,那時只要他捐血時間到,想捐血就要在街上碰運氣,不然要自行到台南捐血站去捐。出社會後,陳志明在學甲的畜牧場工作,某次意外發現大廟前有捐血車駐點,他還相當興奮,畢竟當時捐血不易,直到嘉義捐血中心開設後,他只要遇到休假回家,就會定時去捐血。
 
  公務體系的獸醫職退休後,他說自己的生活單純沒什麼好掛心的,平日在家就是做做家事、看看各種書籍,有時間運動的話就快走保持體力,作息正常也有助捐血等檢驗。陳志明對於「捐血」純粹就是自願性的、有空就去捐,沒有特殊的淵源或理由,純粹就是覺得這樣做很好。有趣的是,像他一直保有捐血習慣的人卻相當低調,本以為他會鼓勵同事一起捐血,他反而說根本沒有同事知道他有在捐血,畢竟這是個人行為,他也沒刻意宣張;倒是老婆、女兒是他捐血的好夥伴,一家三口都是常捐血的人,只要有時間,大家就會各自到捐血站報到。
 
 
宣導捐血的好,
鼓勵大家為捐血盡份心
 
  陳志明說,現在大家對捐血的觀念已經改善很多,加上時代進步、物質豐饒,大家都營養均衡;不像早期長輩會覺得捐血有損健康,就他自己觀察,目前女性捐血的比例也慢慢增加,只要多點正確觀念宣導,應該可以找到更多有意願主動捐血的人;當然也可以從教育下手,讓孩子從小就認識血液與捐血的觀念,未來在推動捐血上會更有幫助。
 
  的確,讓人願意奉獻自己、挽起袖子去捐血的原因眾多,有些人是因為曾經受過幫助,所以回饋自己;有人是看到宣導、發現捐血的好處,願意幫助需要的人;有人是喜歡捐血完可以得到獎品的獎助,覺得捐個血也不賴;而也有人純粹是因為剛好空閒、時間許可、覺得捐血已經捐成習慣了,所以自動自發就會到捐血站報到,無論是出自怎樣的動力去捐血,對於負責募集捐血的單位來說都很重要,而陳志明用他自己經驗告訴我們的,就是一直堅持、不論回報,只要做就對了。
 
  社會向來都不是靠一位英雄而運作的,而是由許多像陳志明這樣的平凡人共同支撐著,只要每個平凡人都願意奉獻一點能力,就能替大環境產生好的、善意的循環,英雄的故事也不一定都是要轟轟烈烈、大鳴大放,只要社會上多一些堅持無私付出的平凡人,一起打造更友善社會,給予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一點溫暖。
瀏覽人數:976
最新異動時間:2020/01/06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