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捐血,是我現在能給予社會的,最棒的禮物-呂逸華
撰文/蘇宇翎
圖片提供/呂逸華
 
  對於「捐血」這件事,每個人的第一印象都不同,而呂逸華卻對「捐血」這件事非常熱衷、熱情,聊到捐血就滔滔不絕,想把自己對捐血所感受到的美好意義都想分享給大家知道。他不會強迫別人認同、強迫別人一定要捐血,但身邊的人卻會因為他的熱情參與,逐漸被感動而去嘗試。究竟呂逸華的捐血故事是怎麼開始的,本期帶大家一起認識這個熱血青年。
 
跨年最好的禮物:「捐血」
  問起第一次捐血的經驗,呂逸華不假思索回答:「那是2015年12月31日,跨年夜的那晚,我第一次捐了1單位,就是250C.C.,因為我覺得剛好也滿18歲了,想在跨年夜送自己一個禮物。」聽完這串像連珠炮似的回答,除了見識到呂逸華驚人的記憶力外,或許還能觀察到這個日子對他而言,有個特別的意義。
 
  會把捐血當作自己滿18歲的禮物、當作跨年夜的紀念,其實是相當特殊的。呂逸華說,當時他剛好也是慶祝跨年,也打算去買個禮物慶祝一下,正巧看到嘉義公園的捐血車,旗幟上寫著「捐血一袋、救人一命」這激勵人心的句子,忽然覺得「與其花錢買禮物,不如把『幫助別人』當作一種紀念,用捐血來當成新的一年的開始。」


呂逸華同學第一次捐血照。
 
  第一次捐血時,呂逸華只感覺「手指採血檢樣」好像比真正捐血還痛,而真正捐完血、拿到驗血報告時,他卻相當感動。呂逸華說,本以為只是捐一袋血,沒想到還能拿到詳實的驗血報告,而這樣一袋血除了能幫助需要的人,還代表著這袋血是安全、健康的;這也讓他深切地被台灣完善的醫療制度所感動。
 
  呂逸華的捐血初體驗就這樣展開,直到現在2019年、短短3年的時間裡,呂逸華就捐了全血26單位、分離術4單位,每年的捐血額度幾近達標;且他每捐完一次,就會在手機行事曆中記錄下一次可以捐血的日期,這種看似上癮般的舉動,其實背後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以捐血來延續對外公的愛與思念
  打從呂逸華有記憶以來,就知道外公因腎臟疾病,長期依靠洗腎來維持身體機能,許多時候都有輸血的需求,而外公即便身體不好,卻仍然教導他們要樂於助人,也讓呂逸華從小對「幫助人」相當有感,成年後也把「幫助人」化為捐血行動,將自己目前能付出的毫無保留的貢獻出來。
 
  他回憶時說起,外公在過世前一週,呂逸華常到醫院去陪伴他,而外公彌留那日,正巧是他捐血日,等他捐完血回來時,外公在當晚就離開他們了。呂逸華在最後見外公一面時,想起先前外公瀕臨危險時期,也都是靠輸血而維持生命,因此他更是感念這些不知名的助人者,在當下他內心對著外公說:「外公,我會延續您對我們的教導,也會繼續用捐血幫助其他人、回饋社會。」
 
  原來能讓呂逸華一直堅持捐血的關鍵,是因為內心有這麼強大的精神支柱;他進入大學後,因為他常在課餘時間去捐血,也間接讓身邊的老師、同學對捐血這件事,有了基礎認識,有一次捐完血後還趕回來上課,老師還關心他怎麼手臂上綁繃帶,才知道呂逸華對於捐血的熱忱。


 
  目前就讀長榮大學心理系的他,修相關課程時才知道,原來捐血是「健康行為」的表現,這也跟他心理系課程都有連帶關係,像是這學期老師就鼓勵同學去參與或從事一件符合「健康行為」的事情,雖然不一定是捐血,但也讓大家更廣泛去身體力行,而非只是理論學習。
 
  雖然目前年輕人對捐血的參與度較低,但呂逸華也觀察到,或許可以學習澳洲的做法,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捐血這件事的意義,透過參觀捐血中心等實際活動,將捐血觀念落實在生活教育中,從小紮根並培養孩子的認同度、榮譽感,讓捐血變成一種習慣。
 
立目標、步步穩健踏實,
挑戰自己、想為社會做更多事情
  呂逸華進一步分享,其實捐血是一件「利他」的行為,不過在「利他」之前,必須要把身體顧好、飲食均衡、平日就要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他也會在捐血日前一週左右,特別選擇較清淡、不油膩的飲食。他認為應該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有能力照顧好別人,由此可見他的想法相當成熟、獨到。
 
  對於自己的生活侃侃而談,無論是念書、交朋友,呂逸華都頗有自己的見解與樂趣;其實他還是Mensa(門薩學會)跟Intertel High IQ Society(眾智會)的成員,這都是國際間著名的高智商俱樂部,這些社群都需要通過考試測驗才能加入,像是Mensa是社會前2%的人可以進入,而Intertel High IQ Society的門檻則是全世界IQ前1%。
 
  呂逸華很靦腆說,其實加入這些社群,除了想更了解自己能力外,也希望看看世界上其他更厲害的人、了解自己的不足,未來他更希望能運用自己獨特的計算能力、記憶力等技能,結合自己目前科系所學,為社會多做一點什麼事,而「捐血」這件事,當然還是會持續的捐下去!

瀏覽人數:3338
最新異動時間:2019/07/16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