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高雄醫學大學醫教合一—從挽袖感受病者之痛開始
撰文/TIFF
 
  高雄雖然為南方經濟重鎮,但早期的高等教育付之闕如,當時南部的高等教育仍以成功大學作為領頭羊,港都的學子若想要往上深造,只能負笈北上求學;有鑑於此,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1954年在一片片稻田當中,結合地方鄉紳,開辦了高雄醫學院,也成為高雄醫療教育的先行者。
 
  出身自淡水的杜聰明院長是1893年(民國前19年)出生,成長當時台灣仍處於日治時代,為了箝制台灣人民思想避免叛亂,同時加速台灣各項基礎發展,日人僅允許轄下殖民地台灣開設醫療,農業等各種應用學科,也因此台灣早期政壇領袖多為醫生出身,也產生民間以醫生為尊的想法,當時僅有少數台灣菁英能有機會可以進入日人高教體系完整學習,杜聰明憑藉著過人的才智,11歲進入淡水公學校就以優異成績嶄露頭角,17歲考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以第一名畢業。之後在師長舉薦之下遠赴日本,於民國11年獲得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台灣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殊榮的第一人。由於當時在台灣日人與本島人仍有相當大的差別待遇,杜聰明在學業上的成就不僅為台灣人揚眉吐氣,也大大地提昇了台灣人的尊嚴和自信心。
 
  學成歸國的杜聰明自1921年任教台北醫專,1937年轉任台北帝大(今日的台灣大學)醫學部教授,戰後則受聘為台大醫學院第一任院長、台大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長、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國立台灣大學代理校長等職務,又於1954年創辦高雄醫學院為首任院長,10月16日舉行第一屆開學典禮,招生61人,也為南部高等醫療教育之濫觴。當年的高雄醫醫學院不僅是第一所全由臺灣人創建的醫學院與私立學院,在杜聰明的主導下,參考當時日本與國外的醫療教育結構,架構完整的醫療教育體系,創院之初最早設有醫學、牙醫、藥學、護理等四系,直到1999年改名為高雄醫學大學後,也同時是臺灣第一所以「醫學大學」命名的高等教育學校,作為高雄醫學大學創辦人,杜聰明提出「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校訓,也期許學生效法史懷哲醫師「終身奉獻、敬畏生命與生命尊嚴」的哲學,時時刻刻要把「欲為醫者,必先為人也」謹記在心,這也是高醫創校時期即揭櫫的醫教理念。
 
  因為有這樣的歷史,高雄醫學大學特別重視學生紮實的學科研究與醫療奉獻的精神,也因此高醫每年都會與高雄捐血中心合作,透過捐血行動除了能直接幫助病人之外,也能從扎針與被抽血的過程中體會病人的感受,藉此激發學生的同理心,同時從實作當中理解整個血液捐輸環境的嚴謹與後續相關流程的設計。
 
  為了能讓醫學院學生實際理解,高雄醫學大學早期就由護理系同學組成的白衣社承辦校園捐血活動,實踐「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理念,到目前為止高醫每年固定上下學期各兩次,每次為期三天在校內圖書館前廣場,展開「挽袖捐血,校園熱血」的捐血活動。那三天內校園裡到處都可以看到四處懸掛的捐血救人旗幟與海報讓整個校園圍繞著熱血的氣息。讓這群未來即將在醫療第一線服務的醫學大學學生,在還沒踏入職場前,就用自己的熱血與病人緊緊相連,落實視病猶親的醫學精神,延續創辦人杜聰明博士「欲為醫者,必先為人也」的奉獻精神。

瀏覽人數:3510
最新異動時間:2019/06/28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