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月   校園捐血   熱血青年      環台醫療聯盟   \警消夥伴挺熱血/  
更多期刊
不同的行醫路,不同的美善人生!-專訪台灣輸血學會理事長朱芳業醫師

採訪撰文/黃怡君
照片提供/朱芳業理事長
 
  不論經過多少世代,醫生仍被視為地位高、收入高的一個行業;但在台灣輸血學會理事長朱芳業醫師的想法中,醫生的成就不是單憑個人創造出來的,在這個多達14張專業證照的醫療領域,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環節,環環相扣,那是橫跨不同專業的團隊合作,作為一個醫師除了自己要勤於學習外,也要樂於成就他人,唯有運用團隊的力量才能提升及確保醫療的品質和安全。
 
  朱芳業從不在意自己的仕途、運途,努力學習新事務,接受各種挑戰,從各方面盡到救人任務,所以不把自己侷限在醫院的領域,將自己所學會的能力不斷延伸及運用,對他來說,這就是身為醫生的重要使命。


台灣的捐血事業享譽國際,身為醫生,除了致力輸血醫學外,也身體力行,加入捐血的行列。(107年12月12日攝於新竹捐血車上)
 
  朱芳業擁有多重頭銜,亞東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臨床病理科主任、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輸血學會理事長、衛福部國血國用諮議會委員、國際輸血學會免疫血液學工作小組委員等;看得見的頭銜是肯定與榮耀,看不見的背後是一連串的工作與責任。演講、開會、參加國際會議、發表論文、管理、研究等等,許多人訝異,醫生光是看診就夠忙碌了,如何辦到身兼多職,並且將每件事都做好做滿?朱芳業不假思索地回答:「團隊!」僅憑一個人的能力是不可能辦到的,必須善用團隊的力量,他從不吝於分享自己的專業,也樂於提攜後進。
 
累積成功經驗的機會
  朱芳業深信「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機會」的觀念,他不吝惜給予同仁進步和展現的機會,但總因求好心切,看不到成果時難免感到失望。某一次開會空檔,他和社工主任聊到其失落感:「哎,應該要檢討的不是我吧,為什麼我對同仁們這麼多的幫忙、這麼多支持、鞭策,幾乎又吹又捧又推的,為什麼總是做不到、做不好呢?」社工主任看著他笑笑地說:「這在社會學稱為『累積成功經驗』理論,因為你們這些醫生從小到大都拿第一,你們已經累積無數成功的經驗,所以相信只要願意沒有什麼做不到,但你的同仁不是和你們在一樣的背景下成長,他們還在累積成功經驗的過程中。」
 
  社工主任的一席話讓朱芳業反思,自己的機會觀雖然正確,但「機會」的含意是累積成功經驗,的確,已有成功經驗的人害怕失敗,沒有成功經驗的人則缺乏自信,等到累積足夠的經驗,自然就做得好了。同仁們評斷他的領導風格是「治軍甚嚴」,他對於自己及直屬下屬管理甚嚴,從不改變要求,如果一年做不到,就兩年、三年一直堅持下去,只要是對的事,大家愈不喜歡、他愈要做,雖然普遍心態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他由衷希望同仁們能夠有所成長。
 
  他跟同仁一起訂目標和預定達成期限,例如,他希望有一半的同仁都能夠到學會去發表工作心得、學術經驗、研究,雖然他心知肚明這個目標超過同仁現有能力,而且背後有許多功課要做,尤其學術文章講究邏輯性及特殊性,可能暫時達不到,也許需要三年的時間,但可藉此讓大家共同討論、梳理內容,運用團隊力量協助達成個人的成就。朱芳業說,在他下面工作絕對有壓力,但鐵定會得到成長,現在大家都做到了,甚至超出醫院的期望。
 
  現在他又訂下新的目標,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教育家、演說家,不要只是侷限在固定的地方教教後輩,還要做到被同儕肯定,「工作做得好是基本,同時自己也要有成就。」朱芳業不僅給予同仁工作上專業的指導,連個人的成就感也幫他們設想到,自己一年受邀的演講多達五十場,他力推團隊上場,讓優秀的同仁有對外發表的機會,並且指導他們的演講內容,最終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出去演講,多和外界推廣交流,讓大家都能認識他們。


107年12月10日,在APEC血液安全政策論壇上與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合影。
 
實踐人才培育
  朱芳業的教育精神也展現在輸血學會的帶領上,將「人才培育」列為學會的重要主軸。他剖析,在醫學上有一個很特別的文化,就是沒有所謂的「商業機密」,醫學的知識和技術都是公開分享,最好的學習就是「標竿」,不會有誰發明了一種新技術就去申請專利的問題,不僅不獨佔技能,更樂意大家來向他學習,視其為一種榮譽。樂於教導同儕去幫助更多人,大家互為標竿,所以教育變成很重要的一環。在台灣的輸血醫學上,除了原本的專科醫師、醫檢師、護理師訓練之外,就是學會所舉辦的全國性基礎訓練、進階訓練、醫師訓練、顧問訓練,以及後來新增的血液管理訓練、分子生物等新發展的訓練。


106年5月20日,於台灣舉辦的「輸血安全及血液監測國際研討會暨期中研討會」中與IHN主席Erica Woods(右四)合影。
 
  學會最早辦理教育訓練在民國74~76年間,由劉禎輝、林媽利教授等發起,鑑於當時台灣的輸血作業是拿玻片檢測,需要配血的時候就「滴血認親」,由於當時於驗血的技術僅止於此,雖然敏感度不佳,在當時卻是發展過程中的唯一方法,因此,林媽利教授率先倡導並建立台灣本土化輸血前配血作業,從玻片變成試管,由輸血學會負責開設基礎班傳授方法,不斷嘗試找出最適合台灣的做法,以及將方法簡單化,使其容易學習,加上當時政府已有能力補助學會推動教育訓練事務,補助兩台離心機供學員學習,學員學成之後回到自己的醫院教其他人。後來學會所舉辦的訓練廣受好評與重視,所有從事血庫作業的人都爭取參加學會,來此上課可以和同領域的人互相交流案例和經驗,自己也像種籽教師般協助推廣正確做法和知識,這套培訓系統也獲對岸的專業同好前來取經。
 
  朱芳業指出,台灣整個捐、供、輸(血)系統雖然還有努力的空間,但在國外已相當知名,拜醫學先進們的智慧和努力,以及經濟起飛之故,才能打下一個得以延續發展的深厚基礎,在政府決心建立良好的醫療用血捐供政策支持下 ,學會以非官方組織性質整合醫界,推動標準化作業,現在大家只要安心地捐血,後續交給專業處理,而捐血的重要性就像
瀏覽人數:4021
最新異動時間:2019/04/06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