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訂閱電子報 訂閱 取消
             
 
 
捐血名人堂
 
王培義 (1015單位)
分離術捐血 (1015單位)
全血捐血 (0單位)
 
 
 
王培義「有心,路不遠」 奉獻能讓身心都健康
 
採訪撰文、攝影/李祖翔
照片提供/王培義

民國108年2月26日,是王培義在南海捐血室做血小板分離術的最後一天,紀錄停在1,015次,那時他62歲,離逾齡捐血還有八年時效。讓他決定暫停捐血42年習慣的,是本該在200次就停下的勸告,在家人不知情的狀況下悄悄捐了800多次,如今對這番「任性」自覺該劃下句點。
王培義從年輕保持捐血習慣到年逾65歲。

民國66年,王培義在陸軍官校求學,排長瞅著隊伍中個頭最魁梧的幾個,一一出列,包括王培義在內。一行人被長官帶到捐血車上,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醫院缺血,找弟兄們捐血啊!」他坦承當時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雖然忐忑,卻好像沒有拒絕的理由。

第一次捐血,王培義捐了250C.C.,官校畢業後分發到國防部,依然持續捐血,有次護理師評估他的體重足夠捐500C.C.,提議後他也願意嘗試,捐完沒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從此捐血成了生活的一部份,直到退伍都未中斷。

王培義說,部隊也時常舉辦捐血活動,他正好擔任中間的窗口,只要醫院缺血,捐血中心就會聯絡他,他很樂在其中。


98年王培義(後排右一)已從部隊退休,卻仍持續參與捐血活動,圖是為國泰捐血月代言。


然而,在他出生的年代,義務捐血的風氣並不盛行,「老一輩甚至認為,血是體內最珍貴的東西,捐血是不聰明的。」這讓熱中捐血的他在親友眼中就像傻瓜,但相較賣血換錢的「職業血牛」,王培義認為這樣奉獻更有意義。

宣導加陪捐  讓未知不再恐懼

令他印象深刻的事件,是護理師帶著幾位年輕人到捐血室,年輕人自己鬧爭執,相互推諉,氣急敗壞地嚷著:「為什麼是我!」這句話令護理師惱火,指著正在捐血的王培義等人,對年輕人說:「他們跟患者無親無故都主動來捐血,你們是父母生病急需用血,到底有什麼好推託的?」年輕人啞口無言的畫面,深深震撼王培義,對於捐血需要加強宣導有了許多想法。

「我知道第一次捐血都會怕,所以應該協助去除恐懼。」王培義知道很多人是因為對未知恐懼才不敢捐,所以往後他在參與捐血活動時,都會以「陪捐」方式作陪,安撫他們:「沒事對嗎!捐血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常有人問他:「你老叫我們捐,自己捐了嗎?又捐幾次呢?」他老神在在的說:「我捐了!捐七百多次!」聽的人只好摸摸鼻子,認服。

多年前一個夏天,王培義穿著短袖,開車遭遇臨檢,一拉下車窗,警察便注意到他手肘窩的異狀,那是有別一般抽血的針頭所留下的疤,且雙手都有!不禁覺得案情不單純,問:「那是什麼?」王培義說:「捐血啊!」他拿出捐血紀錄,警察沒檢查就讓他離開了,或許是肅然起敬吧。

扎針難免疼  卻有堅持的理由

「我覺得家人是擔心與不捨,其實每次扎針說不痛是騙人的。」家人在王培義捐到第200次就叮嚀他夠了,不要再捐了,他沒有起衝突,只是瞞著大家找時間去捐。

他說,捐血是很神奇的事,大概捐到400次的時候,就有股力量在推著他,提醒他該去捐了,捐完才會感到身體輕盈、有什麼東西放下了,直到第800次感覺才消退,而堅持捐血的一大原因還有身體真的比以往健康,從年輕到年邁,幾乎不生病。

民國87年是王培義人生一大高峰,因為退伍,擁有車輛工程、在軍中管理車輛的他,去了汽車公司做客訴服務,「那時做得很不快樂,每次案子來都要面對吵架的人,不斷調停、溝通,所以才8個月就辭職了。」恰巧,佛光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的因緣到來,他毅然投入,奉獻社會轉眼25年,他說自己沒有一刻不感到歡喜,特別是在國際佛光會也能參與捐血活動。

王培義(左)與太太因緣投入信仰、服務社會,兩人都是熱血捐血人。
(攝影/李祖翔)

喜歡「奉獻」加上母親信佛、認同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王培義對服務堅定不移,20多年來他跟著師父們一起將捐血列入佛教例行三寶活動,號召全台佛光人捐獻熱血,因此單位屢獲內政部頒發獎狀;在他的協助下,佛光山許多義舉也提升了被主管機關看見的機會,如國家公益獎、總統文化獎到社會教育有功獎、社會團體公益貢獻金質獎,每一次被表揚都讓發心奉獻的信眾感到與有榮焉。

服務與捐血  都是榮耀於參與

王培義說,「與有榮焉」的心情如同捐血,只求參與社會、助人的行動,被肯定是好事但沒有也無妨,他強調,不會是為了獎章和褒揚去捐血,但是會很自豪自己堅持參與灑熱血的行動那麼多年。

儘管王培義不求回報,捐血習慣還是讓他出盡鋒頭,他因為捐血上過中央廣播電台、中國電視公司、人間衛視,當主持人潘安邦問他為什麼要捐那麼多次血,捐血又沒有利益時,他說:「你們那麼聰明都不來捐,醫療院所每天需要的血那麼大量,只好讓傻瓜來捐。」沒有報酬但可以很快樂。

主持人不知道的是,捐血帶來的健康,讓王培義完成許多「壯舉」。他在佛光山台北道場帶了一個山水讀書會,是唯一一個爬過東北亞最高峰海拔3,952公尺玉山和第二高峰海拔3,886公尺雪山的讀書會,他的身體好到捐完血隔天就能帶人爬山。
因為捐血榮譽,王培義曾受許多媒體專訪。

王培義(前排左一)帶領的山水讀書會是爬過玉山、雪山的,他將成功歸於捐血帶來的好身體。

「人一輩子一定要登頂玉山一次。」說到登山王培義就興奮,特別是登玉山那回,民國93年,他們是凌晨3點摸黑登頂,在寫著「心清如玉、義重如山」八字碑的山頂做早課、誦心經,感受和佛菩薩最近的距離;上午8點還打電話向在台北的讀書會執行長報告22人平安等喜訊,並捎上國際佛光會的會旗與《人間福報》旗幟合影。

後來民國96年《人間福報》創刊10周年,他因當年的登山壯舉登上了版面-佛光山信徒600萬人,能在週年慶特輯上露臉非常難得。

王培義在心清如玉、義重如山的石碑前留下影像。
 王培義因為捐血,能健康登百岳,他也做過許多壯舉。

吃素能捐血  心淨人靜血更清

能在有生之年登13座百岳,王培義認為捐血習慣功不可沒,有人便好奇他能捐那麼多次血應該是「吃得很豐盛」吧?但他從在部隊開始就吃素了,他說:「吃素與信仰沒有關聯,主要是某天忽然就不想吃肉。」他觀察到,吃素後血脂肪沒那麼高,捐血速度比吃肉的快了很多。

王培義連爬山都不忘吃素,最喜歡在山裡露營、山頂泡茶泡咖啡,他對吃素更有獨特見解,如牛、馬、羊、駱駝、大象都吃素,駱駝還特別能負重,雖然不如老虎、獵豹、獅子有爆發力,卻能持久,關於體力的持久度他認為從爬山可見一斑。

他也喜歡大自然,由於在國防部上班壓力大,一次驅車上了位於新北市石門的佛光山北海道場,居高臨下,心曠神怡,於是加入護持的行列,跟太太一起認領了籌建中的道路,展開與佛教的因緣。

他同時是台北市野鳥學會的志工,常帶親子團到道場看星空,取名觀鳥、觀星、觀自在,享受靜謐、祥和的氛圍;有時他會在關渡佈網、做鳥類繫放,工作內容是測量鳥的重量、年齡,觀察翅膀與有無抱卵,無論是山林裡的鳥、溼地的雁鴨或來自國外的候鳥留鳥,他都能侃侃而談,引人入勝。

樂活無負擔  正副總統接見  

民國86年他因捐血獲得表揚,先代表軍方接受全國好人好事頒獎,88年再受正副總統李登輝、連戰接見,然而108年卻是他最後一次捐血,只因得知超過65歲捐血必須經過捐血中心醫師訪視評估,不想麻煩別人,以及捐了一千多次,社會責任已了,瞞著家人捐血的「任性」似乎已滿足,儘管如此,他還是很樂意分享捐血的好處。
 
王培義說,捐血為他帶來許多生命中的美好片刻,如捐過250C.C.、500C.C.的全血和一千多次的血小板分離術,血小板分離術一次要一個半小時至二小時,得六個循環,「你知道嗎?血小板是金黃色的!」他對捐血的每個細節都記憶清晰,連自己的捐血編號都牢記在心,也常鼓勵太太捐血,大兒子同樣捐了10多次。

「這麼多年我從未做過一次惡夢!」捐血更讓王培義體內循環變靈活,睡眠品質提升,他都夢到仙境,感覺人飄著、看到好美的地方。王培義的心頭沒有負擔,也不跟別人競逐捐血次數,只讓自己量力而為,或將捐血宣導當成佛度有緣人的「接引」,邀請各地年輕人加入;他常說自己年逾65,沒三高、糖尿病,有一副好身體都是拜捐血所賜,所以積極鼓勵大家試試,將捐血納入生活的一部份。而在奉獻的幾十年裡,王培義罕見地沒有不開心的時刻,健康部分只有九月中旬因為心律不整開刀,也是復原良好。

王培義覺得為信仰服務、捐血,都是助人的好事,何況二者在佛光會也沒有分別。(攝影/李祖翔)

迎接笑臉人  護理師很有福報 

他的笑容如和煦太陽,提及除了捐血時,護理師會為他做健康面談,還有奉獻時法師為他誦經祈福,並時刻沐浴在人間佛教「給」的歡喜中,他說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人信心的信念,是支撐他身心充盈正能量的源頭,包括疫情期間佛光山啟動「防疫救護專案」,給警消、全台榮民之家N95口罩、防護衣,具消毒、量測體溫功能的智慧防疫門等,連為國家奉獻有功的老榮民都顧及,讓他感動,特別「第一次捐10萬口罩給衛福部的公文」還是他寫的。

奉獻可以讓生命更美好,無論捐血抑或奉獻心力給眾生、給信仰,所以手肘窩上的捐血疤痕,王培義曾說那是他的另類戒疤,可以時刻警惕自己莫忘初心。

訪談終了,王培義想起一段與護理師的對話,他說護理師看見他手肘窩的針孔,感慨:「你們真了不起啊!」他反道:「你們更棒啊。」護理師一頭霧水,他解釋,「在醫院,要輸血的都是痛苦、哀號的人,來捐血中心捐血的人卻都很快樂,你們能每天迎接帶著笑臉的人,不是一種福報嗎?」惹得護理師大笑。

他勉勵許多懶得走出家門捐血的人,「有心就不遠!」也期待捐血中心辦活動時,記得邀約有千次捐血記錄的名人堂勇士現身說法,他發下豪語:「我們一定要讓大家看看捐血能有多健康!」
 
 
 
建檔單位:中華捐血運動協會建檔者:鄭光惠最後更新日期:2024/01/31 14:39:34
上架日期與時間:2018/01/24 00:00:00
 
行動條碼:
瀏覽人次:602
 
 
 
 
行動條碼QRcode